当前位置:天气预报 > 天气资讯 > 记者手记:七百弄一个小村的故事
热门搜索: 上海 北京 济南 西安 郑州 武汉 合肥 广州 天津 哈尔滨 杭州 长沙 长春 无锡 青岛 重庆 南京 临沂 吉林 乌鲁木齐

天气资讯

记者手记:七百弄一个小村的故事

日期:2012-04-25 来源:天气预报40天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广西”第二天的行程里,我们来到了大化县的七百弄。在广西话里,山与山之间的低洼地被称为“弄场”。七百弄,说明这里这种低洼地多,也说明这里山多。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进山以后,发现这里不仅山多,简直是层峦叠嶂,向远处望去一座接一座的山,似乎没有尽头。

  在我们爬的那座山下,就正好望见一个洼地。几座山之间有一块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还算丰厚的地方。几户农民,紧挨着住在一起。房子是二层、三层的小楼,看上去像新建的,外墙没什么装饰,非常朴素而且普通。房前屋后,凡是能利用上的土地,都种上了玉米。

  广西气象局的同志介绍,当地气候和土壤,只适合种玉米这样的农作物。由于可耕种的面积很小,粮食顶多够自家用的。房子还是要靠外出打工才能盖的起。村里通出来的羊肠小道是靠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山里的人要走到能通汽车的大路上,要一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

  在汛期,广西局地性暴雨非常常见。一场暴雨过后,这些庄家很可能就被淹了。而在非汛期, 干旱又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听上去似乎矛盾,但专家分析了这里的地貌特点之后,这就一点也不难理解了。喀斯特地貌是广西的典型地貌,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渗漏性强,存不住水。虽然雨季雨量比较充沛,但落到地上之后很快就渗透到地下,难以形成地表河流。很多雨水就这样白白流走了。当地政府在很多村间低头修建了水柜——一个圆形的水泥池,以此来存储雨水,以便在缺水的时候解决牲畜饮水问题,也能灌溉一部分土地。当地人的饮水,主要靠打井或泉水

  我们站在山顶上遥望这个小村落,感受到夹缝中生存的顽强与艰难。这里石头多、土层薄,田地再挖深一点就会露出石头,真是几亩“薄田”。为了能多种点粮食,哪怕是山拐角巴掌大的地方,也被种上了玉米。但这种求生的本能也造成了另一个生存的隐患——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而碎裂的现象。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更难以耕种,严重的地方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在山上也看到风化后碎得像煤渣一样的岩石。

  为了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一方面是退耕还林,或改种适宜山区种植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另外就是搬迁。但由于搬迁涉及的资金非常庞大,只能逐步实现。

  看着我们脚下的这个仅有几户人家的村落,我们既为他们庆幸,也为他们担忧。庆幸的是,这里还有土地可以耕种,打工也还能填补一部分生活费用。担忧的是,他们经常要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虽然住在如此山川秀美的地方,但生活并非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窦莉新)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