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多个国家对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从美国上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到新西兰调低碳减排目标,从澳大利亚宣布将废除固定碳税到法国预备征收碳排放税。为何各国频频对其气候政策进行调整?仔细想来,各国气候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全球及各国经济形势。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气候变化政策的出台、调整或废除无疑与一国的经济密不可分。
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曾明确鼓励国民力争使新西兰成为全球首个“碳中性国家”,提出到2025年,实现9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40年,实现交通工具零排放的目标。然而之后,新西兰于2012年7月宣布,在2015年之前,不会把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机制之内。虽然这可以使农业这一新西兰的主要经济支柱暂时避免为其碳排放埋单,但却限制了其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影响力。
其次,各国民众诉求。碳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将于明年7月1日废除固定碳税,按每吨6~10澳元的浮动价格实施碳交易计划。吉拉德政府费尽周折使碳税在议会通过,而新总理陆克文上任不到3周就宣布将废除碳税,这是为何?原来,澳大利亚物价高涨,家庭生活成本已超过香港、东京和伦敦,在全球数一数二。废除碳税在减少小企业成本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的支出有所减少,无疑有助于减少家庭生活开支。
2009年9月,法国碳排放税“流产”也与民众诉求不无关系。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当时高达七成左右的法国民众不赞成收取二氧化碳排放税。他们认为,二氧化碳排放税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增加不少家庭开支。
第三,国内党派斗争。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2011年公布的碳税法案曾引来不少争议,此次陆克文上任后即宣布废除固定碳税,再次在澳大利亚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民众普遍表示支持,但反对之声主要来自国内一些反对党。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值澳大利亚大选来临之际,并非纯属巧合。
尽管8月30日曝光的一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报告草稿显示,气象科学家们比以前更加确信,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凶,然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并非完全出自“公心”,而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无论是以征收碳税,还是以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碳减排的主要经济手段,各国还将长期处于犹豫和摸索中。毕竟,在选择碳减排政策时,政府的选择需要平衡多方面,包括环境成效、成本效益、分配效果(公平性)和体制上的可行性。对这些政策与措施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是碳减排政策制定的基本参考依据。
背景资料:
新西兰下调2020年碳排放目标:近日,新西兰宣布下调其2020年的碳排放目标,称此举是在联合国协定达成之前的一个过渡行为。据报道,新西兰政府将承诺到2020年时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减5%。而此前新西兰曾表示将接受10%~20%的削减。新西兰还曾表示,全球,尤其是类似中国和印度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在减排方面的进展也将影响到其排放目标的制定。(消息来源:中国能源局网站)
美国上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奥巴马政府近来做出了一项鲜少人知却对其气候政策而言十分重要的举动:上调美国官方使用的二氧化碳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指数。按照最新发布的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到2020年,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为43美元(1美元约为6.12元人民币),比2010年的评估上涨了58%。美国政府每两年对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进行一次评审。(消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澳大利亚将废除固定碳税实行浮动碳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7月16日宣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将废除固定碳税,改而采用每吨介于6澳元至10澳元的浮动碳税,这一措施将使每个家庭年均节约380美元。(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法国征收碳税一波三折:2013年7月法国政府正式宣布将于14年开始征收碳税。2009年9月,萨科齐就曾正式宣布,法国将从2010年1月起在国内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征税标准初步定为每吨二氧化碳17欧元,并表示以后还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上调。但是近七成法国民众对此反对。2009年12月29日晚间,法国宪法委员会发表公报,以二氧化碳排放税法案涉及太多例外为由,宣布该法案无效。(经济参考报)
芬兰是碳税征收的先锋:芬兰在1990年就推出了二氧化碳附加税。多年间,这一税种的税率由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12欧元增加到了如今的20欧元。2012年,它为芬兰政府带来了近40亿欧元的收入。总体上看,所有的化石能源都将被征收二氧化碳附加税,但用于发电的化石能源征税比例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