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预报 > 天气资讯 > 新疆气候现拐点?
热门搜索: 上海 北京 济南 西安 郑州 武汉 合肥 广州 天津 哈尔滨 杭州 长沙 长春 无锡 青岛 重庆 南京 临沂 吉林 乌鲁木齐

天气资讯

新疆气候现拐点?

日期:2014-06-30 来源:天气预报40天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洪冰课题组与法日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小组根据湖泊沉淀记录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间,新疆地区的气候处在总体急速变湿的过程中。

  喻树龙的团队正在实验室里研究树木的年轮,他们也在关注新疆气候的变化。喻树龙副研究员所在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木年轮气候研究团队的研究亦表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在最近20~30年里正在变暖变湿。这种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需要更为深入的综合研究。

  持续变湿对新疆农业生产、生态修复以及水资源带来哪些影响?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干旱的气候特点?专家们对此认识不一。

  年轮里的奥秘

  树木年轮实验室堆满了一根根长度不等的树芯,这里的树木标本平均年龄都在300年左右,新疆最古老的样本是来自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山区的天山云杉标本,树龄达到780年。

  树木年轮不仅记录着自己的年龄,它还是周围环境的记录器。这个记录器,可以提取各种环境信息。

  和洪冰课题组的研究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研究树木(特别是古树)的年轮序列变化,分析影响年轮生长的变化特征,从大时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规律,探讨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

  实验室正在测量的树芯,多半都是生长在新疆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脉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天山云杉,它们是新疆境内分布广泛的寒温性针叶植物。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天山云杉树轮宽度对降水变化敏感,而生长于高纬度树线的阿尔泰山脉西伯利亚落叶松则更多的保存了生长季的温度信息。

  “生长在树线气候恶劣地区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天山云杉树龄较长,年轮清晰,对气候变化敏感,是研究的好材料。”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尚华明说。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北疆范围内的伊犁河谷、天山山脉以及阿尔泰山脉等地方开展了大量的树轮调查工作,一共采集了一万多个树木标本。

  根据这些树木年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北疆降水在过去300多年中经历了9个偏丰期和8个偏枯期。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北疆降水显著增加。

  提及树轮定年的奥秘,尚华明解释,气候条件越好,年轮就越宽;如果年轮很窄,则说明当年的气候不适宜生长。要进一步了解,就需要专门的分析仪器,分析树轮细胞了解树木年轮细胞大小、个数、面积等信息。

  根据树木年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最近这些年,极端天气现象都有所增加。以喀什为例,6月19日的降水,三十年不遇暴雨过境两天降雨量接近以往全年的一半。

  “杯水车薪”的增湿

  这是否意味着,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将迎来所谓的“气候转型”?

  对此,该团队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此观点一直存有争议。由于南疆地区降水量很小,即使增加一倍其降水量还是低于200毫米以下,“这对于南疆而言是‘杯水车薪’。”尚华明说。

  过去的30年里,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师庆东,用自己的监测数据印证着喻树龙团队的研究成果:从1982年至2012年,全疆气候呈现出一个总体增温增湿的趋势,同时南疆南部有降水减少和变干的趋势。

  师庆东坦言,这30年的跨度,在气象学上是“微不足道”的。“气候变化七八百年都不一定能看出来,何况是短短的几十年。”

  师庆东推测,就目前的监测数据而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因是青藏高原的抬升,造成湿气无法到达新疆南部。这将对新疆特别是南疆的绿洲农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水资源提出挑战。

  由于最近二三十年降水的增加,北疆荒漠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好转,沙尘暴呈减少趋势。塔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佐证了这一说法。2006年至2010年五年里,当地降水较少,平均每年不到20毫米,2009年甚至全年降水仅有6毫米多一点。近三年的降水又在增加,似乎和1996年到2000年的天气变化相似。

  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今年5月份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高0.5℃以上,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新疆农业大学气象学教研室主任王春华说,按照统计规律,厄尔尼诺现象四年左右会出现一次。其出现时,我国东北、西北、西南降水频率会增多,东南降水会减少。

  今年春季,新疆遭受大风低温冻害天气,王春华分析,从气候角度来说,这应该是厄尔尼诺现象在新疆的一个反应。6月19日以来,新疆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临界点还未到来

  这种让全球变暖的天气现象,对于新疆的影响不可小觑。

  王春华表示,在升温的背景下,新疆降水增多,导致径流量增加,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恢复和扩大,也有助于绿洲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

  “北疆地区比较明显,盆地里出现了大片的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在王春华看来,新疆气候转暖转湿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暖湿的气候会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使得农作物可以更好地享受光合作用,有利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上移、洪水灾害愈趋频繁的负面效应。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研究员李忠勤一直为冰川的消融而担忧。他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降水增多,并不能弥补增温导致的冰川消融,而且液态降水比例的增加对冰川来说也是致命的。

  近年来,受地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1号冰川在加剧退缩,面积大幅缩减,平均每年退缩4~8米。截至2012年,天山1号冰川已经由1962年的1.95平方公里缩小到1.62平方公里,减少了近17%。

  专家预测,以冰川作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径流会增加,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冰川退缩速度加剧,未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会因冰川储量的枯竭而减少,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将随之减小至消失,加大了水资源的波动性。

  让尚华明担忧的是,增加的降水量远不抵西北干旱区强烈的蒸发能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干旱区景观格局和“灌溉绿洲、非灌不殖”的农业生产现状。同时,土壤水分也会因无效蒸发而耗散,一些抗旱性差、依托地下水生存的荒漠植物会受到干旱胁迫甚至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覆被率降低,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王春华亦表示赞同。她特别强调,新疆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干旱区、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总体特征。从这个角度说,以干旱半干旱为气候特征的新疆,其增温增湿的影响还未迎来一个拐点。

  来源: 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