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持续肆虐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污染程度均为常年同期少见。今天(22日)夜间起,华北地区雾、霾天气将再现。最新天气趋势预测显示,10月下旬,京津冀地区将有两次雾、霾天气过程,局地有重度霾。近期为何多雾霾?本网特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详细解析。
冷空气少且势力弱是雾霾形成的天气原因
秋冬季节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多发的时段。今年10月1日以来,京津冀地区冷空气势力偏弱,活动频率低,冷空气活动间期的静稳天气达到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天;平均风速较常年同期偏小,其中,北京平均风速仅为1.5米/秒, 较常年同期偏小0.3米/秒,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并导致污染物的堆积(风速条件小于2.0米/秒容易堆积)。通风扩散和水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较常年同期偏低6~8成。
监测显示,10月1日至21日,华北、黄淮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10月7日至11日和10月17日至20日),且污染程度严重、能见度低,多地现重度霾或浓雾。其中北京重污染日数达7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天。“10月份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出现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这在常年同期来看是比较少见。”马学款表示。
为何近期多雾、霾天气?雾和霾的区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分析,主要的天气原因是冷空气势力弱、活动频次低。雾、霾常“喜欢”在冬半年出没,它们的形成需要比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也就是静稳天气。通俗的讲,静稳天气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低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小,近地面大气层结稳定。这种情况下,空气的水平和垂直交换能力比较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导致空气污染。
“近期我国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直接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间歇期长,导致该地区大气长时间处于静稳状态,利于雾、霾形成。雾和霾都是静稳天气条件下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雾的形成是由水汽饱和凝结导致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水,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形成的,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公众可以从视觉和味觉上简单区分雾和霾。雾通常呈现乳白色,没有刺激性气味,霾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灰、黄等颜色,严重霾还带有刺激性气味。单纯的辐射雾在夜间至清晨生成,日出后快速消散,日变化很大,霾虽然在一天当中也有夜间重白天轻这样的日变化,但变化较为平缓,持续时间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时,能见度会逐渐变差,霾天气越严重。”
此外,马学款解释,特殊的地形特点也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多发的因素之一。京津冀平原地区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是燕山山脉,地形相对闭塞,静稳天气加上弱偏南风的气象条件,易使本地排放和平流输送的污染物在山前堆积,导致沿山及山前地区空气污染持续加重。
针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否和秸秆燃烧有关,马学款表示:“卫星监测到部分地区秸秆燃烧的火点,燃烧产生的烟雾通过平流作用,客观上会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加重起到助推作用,但秸秆燃烧并不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污染排放和天气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霾形成和加重的原因,彻底解决霾污染的根本途径在于减排。”
10月下旬京津冀地区将有两次雾霾天气
由于近期影响我国冷空气势力不强,且无新的冷空气过来补充影响,今夜起,雾、霾天气将再现。中央气象台预计,10月下旬,京津冀地区将有两次雾霾天气,局地有重度霾。
预计10月下旬,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形势仍然较为稳定,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较差,雾霾天气可能较常年同期明显增加,将有两次明显雾霾天气,主要影响时段为22日夜间至25日和28日前后。其中,22日夜间至25日,京津冀地区将出现中度到重度霾,能见度下降至2~6公里,夜间至清晨部分地区还有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大雾,部分地区PM2.5浓度在将超过150微克/立方米。
28日前后,京津冀地区还将有一次雾、霾天气过程,中南部地区有中度霾,局地有重度霾,夜间到上午上述部分地区有大雾。
马学款提醒公众一定要加强防范雾、霾天气对于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增强防护意识,最大程度降低雾、霾的危害。建议加强公路、港口和机场的交通安全管理。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减少污染严重时段室外的文化活动安排以及市民的户外运动。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