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东、河北为经常发生严重水灾的将份。这些省份水灾和涝灾的强度、待续时间和发生次数,也是全国所有发生水灾和涝灾地区中最严重的地区。无疑的,黄河流域的农田,出于长期遭受严重的水灾和涝灾,使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状态和收成遭到巨大的损失。
水灾时期(一般在7月至8月),单养作物(玉米、高粱、黍)正値拔节、抽穗和开花期,棉花在孕蕾和开花期,豆科作物这时也化开花。同时,这个时期也正是夏播作物的播种季节。
长时期严重的涝灾(有时将桢物完全淹没)使正在生长的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和显着减产,有时遥至使作物全部死例如,河沟街1舫6年由于北部的漳河和且河发生大水灾,使5100 万亩的春小麦受害,其中1000万亩全部死亡,颗粒不收,而其余的几千万亩粮食减产40亿斤。由于水灾和涝灾,使夏季作物不能及时播种。而如果夏季作物在水灾到来前已播种,则这些作物的幼苗也常由于水淹而死亡。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水涝灾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几乎每年都发生水灾和涝灾(这是在淮河治理前,淮河治理基本上在1954年完成)水灾印涝灾通常控制了许多省份: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地区的水灾和涝灾是在6月至8月发生,卽在夏季发生。它们同样一 也是因夏季雨水过多轫大暴雨引起的。例如,1931年6月17日至7月 25日淮河流域(蒽县、川〉,总降雨最达1000亳米。1954年江西省(南昌市〕5月降雨量为638.7毫米,而6月份达777.7毫米。这样大的降雨量在这些地区是空前未有的。应当指出,1954年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灾是近300年来从未有过的,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水灾。这一年, 长江流域农田受灾面积达4700万亩,而淮河沿岸受灾面积达6200 万亩。但是1954年水灾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比1931年水灾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1931年的冰灾也很大,但比起1954年要小些)。这是因为解放后中国人民政府在防止水灾和涝灾方面实行了广泛而多种多样的措施。